本网讯 陈挺报道 清晨六点的仙岩村还笼罩在薄雾中,张家岙自然村的老宅里准时响起”吱呀”的推门声。”老汪,该换尿不湿了。”原退役军人的村书记张智原熟练地掀开泛黄的被褥,妻子徐仙娟已将温水盆端到床前。79岁的汪祖兴咧着嘴笑,这个自幼智力残疾的独居老人或许不懂表达,但每当看见这对夫妇,浑浊的眼睛总会泛起光亮。
这是二十年如一日的清晨剪影。自2003年汪家最后一个亲人离世后,这对”编外家人”便接管了老人生活的每个细节:床头柜里永远整齐码着降压药,衣柜里四季衣物按颜色分类,连窗台上都摆着张书记特意买来的塑料向日葵——”想让屋里有点生气”。
作为退役军人,村书记张智原将军营淬炼出的纪律性、执行力和使命感融入基层工作,以”退役不褪色”的军人本色完成角色转换。在村书记岗位上,他延续着部队培养的作风:用战略思维规划村庄发展蓝图,以雷厉风行的效率推进民生项目,用服务群众的初心化解村民难题。
2018年那个暴雨夜,汪祖兴突发高血压蜷缩在床角发抖。怕电动车颠簸加重病情,张智原夫妇硬是推着板车在泥泞山路上跋涉3公里。雨水顺着蓑衣灌进领口,徐仙娟把最后一块塑料布裹在老人身上,”到医院时我们浑身都在打颤,但老汪身上是干的”。
今年除夕夜,当全村沉浸在爆竹声里时,张书记家的厨房却飘着中药香。”疝气发作后他整宿疼得睡不着。”徐仙娟轻轻擦拭老人额头的冷汗,张智原则在溪边搓洗沾满秽物的床单,结冰的溪水把他的手指冻得通红。次日清晨,村民发现汪家院墙上晾着二十多套洗净的衣裤,像列队飘扬的旌旗。
这份超越血缘的温情早已化作春风。腊月廿八,热心人陈美玲带着牛奶踏进汪家小院时,看见三四个村民正给老人剪指甲、晒棉被。”以前觉得照顾孤老是干部的事,现在明白这是整个村的脸面。”她掏出准备好的红包,却发现窗台上已摞着好几袋村民送来的年货。
眼下,张智原正为在申请建设仙岩村公共服务中心奔忙。他要让后辈知道,孝心是刻在仙岩人骨子里的基因。